空气中颗粒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发展高性能空气净化膜日益迫切。传统纳米纤维膜在高湿环境中表现不佳,表面易凝结液滴并堆积污染物,导致过滤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近年来,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Janus纳米纤维膜因其两侧具有相反的浸润性,展现出独特的定向液体传递特性,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不同浸润性膜层之间的分子链结构差异和弹性模量失配,导致界面结合力不足,在动态工况下易出现层间剥离或开裂,严重影响其长期稳定性。

近日,常州大学朱肖博士、赵晓燕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仲兆祥教授在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One-Step Fabrication of a Single-Layer Janus PAN Nanofiber Membrane for Enhanced Air Filtration Performance in High-humidity Environments”。该研究通过简便的一步共静电纺丝策略,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单层Janus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该技术将疏水性F-TiO2/PAN与亲水性TA/PAN纺丝液依次注入同一注射器中(图1),两溶液界面处发生自发分子扩散与链段缠结,形成从疏水到亲水的无缝过渡结构。这一创新设计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多层Janus膜常见的界面分层问题,赋予膜材料优异的结构完整性。该单层Janus膜在渐进润湿性和梯度孔隙结构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高效单向水分传输,其水汽透过率高达8.64 kg·m-2·d-1。在高湿环境(80% RH)下,该膜仍保持≥99.95%的过滤效率,且压降仅为241 Pa,展现出卓越的耐湿过滤性能。

图1 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制备示意图。
通过SEM、EDS和LSM等表征证实了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成功构建。SEM图像表明Janus PAN纳米纤维膜是从较粗的F-TiO2/PAN纳米纤维连续转换为更细的TA/PAN纳米纤维,形成了紧凑、连贯的单层纤维膜结构。EDS mapping检测到Ti元素(疏水侧)在整个厚度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对称分布,与Janus结构吻合。荧光显微照片观察到红色(疏水区)和绿色信号(亲水区)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表明纤维膜内部存在过渡区。该区域源于电纺过程中两聚合物溶液的相互扩散,实现了无缝衔接的纳米纤维结构,从而形成具有渐进润湿性的过渡层,引导水分定向传输。

图2 (a-c)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的截面SEM和EDS图。(d-f)单层Janus PAN 纳米纤维膜截面的荧光显微照片。
通过评估动态WCA和液体突破压力,确定了Janus纳米纤维膜的最佳膜构型。以亲水和疏水纺丝溶液体积比为50:3(Janus PAN-3)的纳米纤维膜综合性能最优。可在4 s内完成水分运输,且亲水侧的突破压力为疏水侧的3.2倍,表现出高效的单向输水能力。此外,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在高湿度环境下,其正向(从疏水侧到亲水侧)的WVTR高达8.64 kg·m-2·d-1。

图3 不同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的动态接触角及不同侧液体突破压力。

图4 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水蒸气透过率及测试后的相应膜状态。
热失重及机械性能测试表明,在PAN中添加TA不仅使纤维膜具备更强的亲水性,还使其热稳定及柔韧性性提升。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的平均孔径为1.67 μm,介于TA/PAN(1.47 μm)和F-TiO2/PAN(2.35μm)膜,这表明孔径在厚度上的逐渐变化,从疏水侧过渡到亲水侧,形成梯度孔结构。此外,单层Janus PAN膜的气体渗透率为785 m3∙m-2∙h-1∙kPa-1,表明Janus膜保持了优异的透气性。

图5 不同膜的热重曲线、拉伸强度、孔径分布及气通量。
基于次,我们提出了单向输水机制(图6b):水滴在疏水侧受到静水压力(FH)与反向拉普拉斯压力(FL)的共同作用。当FH大于FL后,水滴进入膜内;过渡区的毛细力(Fc1)与FH协同克服疏水屏障,而亲水区更强的毛细力(Fc2)则加速液滴迁移。反向传输时,过渡区与疏水区产生的反向拉普拉斯压力(FL1、FL2)远大于FH,阻止水滴进入疏水区,从而表现出高度的单向传输性。

图6 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两侧水传输行为和单向水传输机制。
在低湿环境(RH=40%)中,单层Janus PAN 纳米纤维膜的初始压降仅为93 Pa,2小时后仅升至131 Pa,远低于亲水TA/PAN膜(从118 Pa升至411 Pa)。这得益于其梯度孔径结构:表面较大孔径延缓了污染物堆积,而内部逐步细化实现了PM的高效分级捕获,使过滤效率高达≥99.98%,优于对比样品。在高湿环境(RH=80%)下,亲水TA/PAN膜因孔隙阻塞导致压阻急剧上升(130 Pa到724 Pa),性能显著恶化。而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凭借优异的单向导湿能力,使膜过滤面保持相对干燥,2小时后仍维持99.95%的过滤效率和241 Pa的低压降。

图7 单层Janus PAN纳米纤维膜在高湿环境下的空气净化性能。
这项工作为构建高性能Janus纳米纤维膜提供了一种可扩展且通用的方法,为下一代空气过滤膜材料建立了通用的设计原则,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和耐用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emsci.2025.124927
人物简介:

朱肖,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纤维膜材料的设计制备、功能化改性及其在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C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等多项课题。累计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

赵晓燕,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静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可控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励。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Polymer Materials,Surfaces and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项。

仲兆祥,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功能膜材料设计及其在气体净化、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4项,主持编写国家化工行业标准2项,出版气体净化膜专著一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2)、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全国杰出工程师青年奖、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等。开发的膜技术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