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便携电子设备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成为关键。然而,商用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有限,制约了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ZnO因高达978 mAh/g的理论比容量、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ZnO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体积变化(膨胀率约160 %),将导致电极材料粉化,甚至从集流体上脱落,造成容量的快速衰减。其次,ZnO的本征电子电导率较低,严重限制了充放电速率,影响电池的快充性能,限制其实际应用。

鉴于此,长江大学肖围教授团队通过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热解工艺,构筑了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封装ZnO纳米颗粒的复合负极材料。该研究通过在前驱体溶液中引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利用其静电排斥作用调控Zn2+离子的配位环境,实现ZnO纳米颗粒的尺寸控制与均匀分散。特殊的结构有效缓解了电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并显著提升电导能力与反应可逆性,从而大幅优化了材料的储锂性能。相关研究内容以“Surfactant-assisted synthesis of ZnO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to carbon nanofibers anode materials through electrospinning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目发表于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上。

图1:ZnO@NC复合纳米纤维的合成示意图。
ZnO@NC-CTAB复合材料通过结合静电纺丝与热解过程制备而成,其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在该设计中,PAN与PVP作为静电纺丝的碳源,构成了负载ZnO颗粒的纤维载体。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带正电的季铵盐基团与Zn2+之间存在静电排斥作用,促使Zn2+在前驱体溶液中实现高度均匀的分散。同时,CTAB在热解过程中不仅可转化为均匀的氮掺杂碳包覆层,有效抑制了ZnO颗粒在高温下的迁移与团聚,还显著提升了碳基体的电子电导率。这种结构优势为锂离子储存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从而共同提升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图2:不同表面活性剂对ZnO@NC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比较。
如图2 (g)所示,经高温热解后的ZnO@NC-CTAB复合纳米纤维呈现出相互交联的三维网络结构,为电子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得益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引入,纤维平均直径从367 nm减小至320 nm,有效缩短了离子/电子在纤维径向的传输路径。此外,图2 (l)表明,内部封装的ZnO纳米颗粒尺寸显著细化且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暴露出更多的储锂活性位点,有效提升了材料的储锂能力。

图3:不同表面活性剂对ZnO@NC复合纳米纤维的物相组分比较。
由图3 (a)所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胶束作为软模板导向ZnO的成核与生长,有效提升了纳米颗粒的结晶度与分散性。由图3 (b-c)所示在碳化过程中,CTAB作为原位氮源实现掺杂,此过程诱导碳基质产生更多缺陷,提高了碳层的无序度,从而为电子传输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与传导路径,显著增强了材料的整体导电性。

图4:不同表面活性剂对ZnO@NC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电化学测试表明,ZnO@NC-CTAB复合负极材料在半电池中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其可逆放电比容量保持在875.5 mAh/g,相较于第二圈其保持率高达99% (图4 a)。在倍率性能测试中,其在2000 mA/g的大电流下,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531.8 mAh/g;当电流密度恢复至100 mA/g后,容量也得以迅速恢复,显示出出色的结构稳定性 (图4 b)。此外,该电极在1000 mA/g的高电流下经历1000次长循环后,仍能维持480.6 mAh/g的高容量 (图4 h)。其卓越的性能主要归因于CTAB的引入有效细化了ZnO纳米颗粒,并提升了碳基质的导电性,从而显著增强了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反应可逆性。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st.2025.119020
人物简介:
肖围: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Chemistry》期刊Guest associate editor,《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Rare Metal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矿冶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化学化工青年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