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挑战
工业烟气中氮氧化物(NOₓ)与颗粒物(PM)的协同控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难点。传统工艺采用“先除尘、后脱硝”的分离流程,存在系统复杂、能耗高、占地面积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日趋严格的超低排放标准。开发兼具高催化活性与优异过滤性能的一体化材料,成为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前沿方向。然而,该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催化剂与纤维基底结合力弱,易导致活性组分脱落;高催化剂负载与低压降之间的固有矛盾;低温下NH3-SCR活性不足,难以适应工业宽温区操作。

近日,福州大学赖跃坤教授&岳源源教授合作,在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Boosting NH3-SCR and particulate filtration via interface engineered fiber-catalyst synergistic catalytic membrane”,通过界面工程化纤维-催化剂协同催化膜提升NH3-SCR与颗粒物过滤性能。福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闫嫔媚,通讯作者为赖跃坤教授、岳源源教授。研究构建了一种具有“沸石-耦合剂-纤维”三元界面协同结构的新型催化膜材料,成功实现了低温NH3-SCR脱硝与超细颗粒物高效过滤的双功能集成,突破了传统多级处理工艺在效率、能耗与设备复杂度方面的瓶颈。通过双重路径增强效应实现功能协同,其低温NH3-SCR温窗拓宽25 °C、PM0.3过滤效率超99.99%、压降<1000 Pa,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体化设计产生“1+1>2”协同效应,实现了单一材料中催化与过滤功能的突破性集成,为工业及柴油尾气净化提供创新方案。
创新设计与构建策略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界面化学键合的双功能催化膜构建策略:
① 以Cu-SSZ-13沸石为低温SCR催化剂,具备优异的催化活性与水热稳定性;
② 采用静电纺丝聚酰亚胺纤维作为三维柔性载体,兼具高孔隙率与良好机械性能;
③ 引入KH550硅烷耦合剂,通过其水解-缩合机制在沸石与纤维间构建稳固的“Si-O-Si”共价桥接,形成“沸石-硅烷-聚合物”三元异质界面,实现催化剂的原子级分散与不可逆锚定。

图1:61CS-K5-PI催化膜的制备过程制备工艺与反应机理
KH550与Cu-SSZ-13表面羟基脱水缩合形Si-O-Si键,制得含氨基的改性沸石CS-K5。将其分散于乙醇中,经动态浸渍与静电纺丝聚酰胺酸(PAA)纤维膜接触,CS-K5的氨基与PAA酸酐开环形成共价酰胺键,得到CS-K5-PAA前驱体。热酰亚胺化后PAA转化为PI,最终获结构稳固的催化膜。

图2:61CS-K5-PI催化膜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
KH550修饰后沸石形貌、分散性不变,CS-K5均匀附着于PAA纤维表面无团聚。FT-IR证实共价接枝及完全酰亚胺化,XRD表明沸石晶体结构完好,TEM及元素Mapping验证CS-K5均匀分散、Cu活性中心原子级分布。通过响应面法(RSM)优化,确定最优制备参数,获得61CS-K5-PI催化膜,其催化剂负载率高达61%,且无团聚或脱落现象。

图3:61CS-K5-PI催化膜NH3-SCR性能与反应机理研究
性能突破与协同机制
低温SCR性能显著提升:在200 °C下,61CS-K5-PI的NOx转化率较原始CS提升16.2%;KH550修饰诱导形成CuO纳米簇,增强Lewis酸性,促进多种硝酸盐中间体的生成与转化,降低反应活化能达16.5%;三维纤维网络通过CFD模拟验证的流场扰动作用,纤维网络形成涡流、减薄气体边界层,加速反应物扩散,显著提升传质效率,在960,000 h−1高空速下,反应速率达粉末催化剂的2.5倍。

图4:61CS-K5-PI催化膜纤维网络的传质增强效应

图5:61CS-K5-PI催化膜过滤性能与结构协同机制
2. 超细颗粒物高效拦截:对PM0.3的过滤效率>99.99%,压降<1000 Pa,满足工业运行要求;沸石负载形成粗糙纳米结构,纤维直径由539.9 nm增至1.49 μm,比表面积与表面粗糙度提升,增强颗粒物捕获能力;优化的孔径分布与孔隙结构,在保证高通量的同时实现高效拦截。
3. 优异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在225 °C下连续运行250 h,催化剂损失率仅0.37%;“过滤–清洗”循环表明,SCR活性与过滤效率保持稳定(>95%);在10 vol% H2O或200 ppm SO2气氛中,仍保持高NOx转化率,具备良好的水热稳定性与抗硫毒化能力。

图6:61CS-K5-PI催化膜长期稳定性与抗毒化性能
研究意义: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从微界面到宏观结构”的多功能膜设计范式,通过界面工程实现催化剂原子级分散与稳定锚定;借助三维纤维网络优化流体动力学行为,协同提升传质与反应效率;实现了催化功能与过滤结构的功能互补与性能叠加,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该材料在柴油尾气净化与工业烟气治理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下一代高性能环境催化-过滤一体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
论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