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病原体及污染物的控制通常需要多种膜材料协同作用,每种膜分别专注于高效气溶胶过滤、湿度调节或抗菌防护。将所有这些功能集成到单一膜材料中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材料不相容性及不可避免的性能权衡问题,这一目标在本质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基于此,南京工业大学刘泽贤教授、仲兆祥教授团队提出一种通过顺序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光活性 Janus 纳米纤维膜,可实现高效空气净化。该不对称膜具有仿生结构特征:一侧为亲水生物聚合物基质,内部嵌入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并形成仿仙人掌刺与花粉的微观结构;另一侧为疏水微通道。这种结构共同构建了界面化学梯度,能够驱动水的单向传输。
该纳米纤维膜通过量子限制电荷极化效应,同时实现了尺寸排阻筛分与静电捕获功能,对 PM0.3气溶胶的截留率超过 99.59%。在紫外光激活下,N-CQDs 可产生可调谐的活性氧物种,实现无接触式病原体灭活;水介导的微生物细胞膜去稳定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效果,在 30 分钟内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实现了 6 个数量级(99.9999%)的杀灭率。
该膜展现出优异的运行耐久性:经过 10 个工作循环后,仍能保持 98.5% 的过滤效率,其性能优于易受水分诱导降解的传统膜材料。本研究为先进多功能空气净化膜提供了一个通用平台,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隔离服、智能通风系统及可重复使用呼吸防护装置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functional Photoactive Janus Nanofibrous Membranes for Unidirectional Water Transport and Remediation of Airborne Pathogens and Pollutants”为题目,发表在期刊《ACS Nano》上。
图1 (A) N-CQDs和非对称润湿性Janus膜的制备工艺示意图。(B)协同空气净化和抗菌性能的机理说明。
图2 (A)不同摩尔比下的N-CQDs溶液在365 nm紫外线照射下的数字图像。(B)不同激发波长下摩尔比为1:2的N-CQDs水溶液的PL光谱。(C) N-CQDs水溶液在不同激发波长下,摩尔比分别为1:0.5、1:1、1:2、1:4和1:8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D) N-CQD的TEM图像(插图:单个N-CQD的HRTEM图像)。(E) N-CQDs的XRD图谱。(F)合成N-CQDs的FT-IR光谱。(G) c15、(h) N个1s和 (i) 0个1s的高分辨率XPS光谱
图 3. (A)大肠杆菌(E. coli)和(B)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在不同浓度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处理下,于无紫外光(UV (−),黑暗环境)和有紫外光(UV (+),365 nm 光照)条件下的存活数量定量结果。N-CQDs 对(C)大肠杆菌和(D)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E)代表性细菌菌落图像,展示 N-CQDs 在有无光激活条件下处理的效果差异。(F)N-CQDs 在无紫外光和有紫外光照射下,用于检测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₂⁻)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G)紫外光(UV (+))照射下 N-CQDs 抗菌机制的示意图。
图 4. (A)(A1)PG、(A2)PG-N5、(A3)PG-N10、(A4)PG-N15 和(A5)PG-N20 纳米纤维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B)纤维直径分布、(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D)应力 - 应变曲线、(E)孔径、(F)气体渗透率、(G)水接触角以及(H)PG、PG-N5、PG-N10、PG-N15 和 PG-N20 纳米纤维膜的附着力。
图 5.(A、B)在紫外光照射下,使用 1% 荧光素钠标记的液滴,通过聚偏氟乙烯 / PG-N20(PVDF/PG-N20)膜实现反重力定向输水的示意图与荧光图像:(A)染料液滴从疏水 PVDF 侧向亲水 PG-N20 侧渗透排出;(B)染料液滴从亲水侧向疏水侧尝试渗透排出的过程。(C、D)水滴分别滴落在 PVDF/PG-N20 膜(C)PVDF 侧和(D)PG-N20 侧时,水滴所受实时力随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E)PVDF/PG-N20 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F)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 PVDF/PG-N20 膜中,拟议的输水机制示意图。
图 6.(A)聚偏氟乙烯 / PG-N20(PVDF/PG-N20)膜对大肠杆菌(E. coli)的抗菌效果、(B)平板计数结果及(C)活菌 / 死菌荧光染色图像。(D)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细胞)和(E)马 - 达比犬肾细胞(MDCK 细胞)与不同浓度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共培养 24 小时后的细胞活力评估。(F)L929 细胞和(G)MDCK 细胞与不同浓度 PVDF/PG 膜及 PVDF/PG-N20 膜共培养 24 小时后的细胞活力评估。(H)MDCK 细胞与 H₁N₁病毒混合培养体系,经 PVDF/PG 膜或 PVDF/PG-N20 膜处理 24 小时后的形态学评估。(I)24 小时培养过程中,PVDF/PG 膜与 PVDF/PG-N20 膜对 MDCK/H₁N₁感染细胞体系的抑制强度。所有实验均在黑暗环境和紫外光照射(10 分钟,365 纳米)两种条件下进行。
图 7.(A)聚偏氟乙烯 / 聚乙烯醇 - 明胶(PVDF/PG)膜与聚偏氟乙烯 / PG-N20(PVDF/PG-N20)膜的孔径分布、(B)空气渗透率、(C)压降、(D)颗粒物(PM)过滤效率及(E)品质因数。(F)PVDF/PG-N20 膜经过 10 次热处理循环后的过滤效率、压降与品质因数(Qf)。(G)PVDF/PG-N20 膜经过 10 次热处理循环后对大肠杆菌(E. coli)的抗菌效果,以及(H)对应的平板计数图像。(I)PVDF/PG-N20 膜经过 10 次热处理循环后的光致发光(PL)光谱。
研究结论
成功制备出集成不对称润湿性、N-CQDs 光催化活性的 PVDF/PG-N20 Janus 纳米纤维膜,通过顺序静电纺丝与热交联工艺,实现了高效 PM 过滤(PM₀.₃效率 99.59%)、单向输水(WVTR 10.12±0.45kg・m⁻²・d⁻¹)、广谱抗菌(30 分钟 6-log 杀灭)与抗病毒(UV 下 H1N1 抑制率 99%)功能的协同整合。
阐明了膜的核心作用机制:层级仿生结构与量子限制电荷极化增强 PM 捕获;亲水 - 疏水界面叠加毛细管压力驱动单向输水;N-CQDs 光催化产生 ROS 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协同实现高效抗菌抗病毒;且膜在高湿环境(RH<80%)与循环使用中性能稳定,机械强度与生物相容性良好。
对比现有空气过滤材料,该膜突破传统材料功能单一的局限,解决了高湿环境下性能衰减问题,品质因数、稳定性与多功能集成度均处于领先水平,为多功能空气净化膜的设计提供了 “材料 - 结构 - 性能” 协同优化的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5c0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