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910-119
首页 > 综合资讯 > 学术快讯 > 详情
苏州科技大学吴海涛老师&董延茂教授:一维多孔 MnCo2O4/CF纳米纤维作为高效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用于Li–O2电池
2025/9/1 15:15:58 admin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保压力日益严峻的当下,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储能技术成为科研界的核心课题。Li–O2电池凭借3500 Wh·kg‒1的超高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储能领域的“潜力股”,但氧还原反应(ORR)与氧析出反应(OER)动力学缓慢的问题,始终制约其商业化进程。


1.png


近日,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吴海涛老师和董延茂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One-dimensional porous MnCo2O4/CF nanofiber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as efficient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Li–O2 batteries”。研究者通过电纺丝技术将碳纳米纤维(CF)与MnCo2O4尖晶石复合,制备出一维多孔MnCo2O4/碳纳米纤维(MnCo2O4/CF)复合材料,实现了结构和组分的双重调控。其核心优势在于MnCo2O4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碳纳米纤维中,二者之间的界面耦合相互作用协同提升了其对ORR/OER的催化活性,展现了良好的双功能催化活性。该研究的创新价值不仅在于性能突破,更在于提出了“尖晶石氧化物-碳材料原位复合”的催化剂设计思路——通过电纺丝技术实现结构与成分的双调控,让活性位点(MnCo2O4)与导电网络(CF)的协同作用最大化,有效解决了单一成分催化剂的固有缺陷。


image (1).png

图1:MnCo2O4静电纺丝前驱体煅烧前后形貌


MnCo2O4/CF煅烧前电纺前驱体呈现细长且均匀的纤维形态(图1a-b),直径约为 300-500 nm;经过空气氛围 400 ℃煅烧后,纤维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模板的快速碳化发生收缩,最终直径降至 150-200 nm,且保持完整的纤维结构,未出现明显断裂或团聚。


image (2).png

图2:MnCo2O4的物理性能表征  


TEM表征(图2a-b)进一步揭示MnCo2O4/CF纳米纤维的微观特征:纤维平均直径约为181 nm,表面亮度差异表明其内部存在介孔结构,该结构源于煅烧过程中PVP碳化产生的气体逸出,可为后续离子扩散与氧气传输提供通道。


image (3).png

图3:MnCo2O4/CF纳米纤维的晶体结构、孔结构与表面化学状态表征


如图3a所示,MnCo2O4/CF中MnCo2O4的特征峰相较于标准JCPDS卡片(No.23-1237)向高角度显著偏移,这是由于MnCo2O4/CF与CF之间存在界面相互作用,引发晶格压缩效应——该效应可增强原子结合力、抑制位错运动,不仅提升材料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还能调控表面电子结构,为后续催化活性提升奠定基础。


image (4).png

图4:MnCo2O4/CF电极及其对比电极在0.1 M KOH溶液中的催化性能表征 


MnCo2O4/CF在水系电解液(0.1 M KOH)条件下,在CV测试中显示出了0.696V的还原峰电位,另外在ORR的极化曲线(图4b)中展现出了大的极限电流密度(‒5.30 mA cm‒2),OER的LSV极化曲线中显示出了低过电位(460 mV),优于单独的MnCo2O4 NP和CF电极(图4e),展现了MnCo2O4/CF具备良好的双功能催化活性。


image (5).png

图5:MnCo2O4/CF阴极在Li–O2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MnCo2O4/CF作为Li–O2电池氧阴极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其最大放电容量达6611.2 mAh g‒1,且过电位低至1.24 V;400 mA g‒1时,可稳定循环251次,循环300次后,放电终端电压仍高于2.34 V。MnCo2O4/CF纳米纤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源于结构与成分的协同作用:一维多孔结构为O2、Li+高效传输提供通道,且最大化暴露活性位点;同时,MnCo2O4与CF的界面耦合减少电子/离子传输阻力,抑制MnCo2O4颗粒的团聚,提高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


image (6).png

图6:MnCo2O4/CF阴极初始循环前后的表面形貌变化


此外,在初次放电后,MnCo2O4/CF阴极表面出现了圆盘状的Li2O2放电产物(图6c)这种圆盘状形貌既有利于放电容量提升,也为后续充电分解提供清晰的反应界面。充电后,表面圆盘状放电产物几乎完全分解,展现了良好的电极可逆性。


综上所述,锰钴尖晶石(MnCo2O4)与碳纳米纤维(CF)之间的原位耦合构建了连续的离子/电子传输路径,将MnCo2O4的双功能催化活性与碳纳米纤维的优异导电性有效结合。所制备的材料展现出良好的ORR与OER双功能催化活性,同时展现出了优异的电极可逆性与锂氧电池性能。本研究通过对材料结构与组成元素的双重调控,为尖晶石氧化物与碳材料的原位复合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制备高性能锂-氧电池双功能催化电极材料开辟了新路径。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est.2025.118082


人物简介:

吴海涛,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要从事锂氧气电池、锂/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化学电源储能材料、器件及电催化(电解水)的研究。至今在国际学术刊物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5项。 

董延茂,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的固废改性、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研究和设计新型环境友好功能高分子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开展阻燃、自修复机理研究。参与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120余篇,副主编著作1部,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科技成果曾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技奖三等奖、江苏建设科技二等奖、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人选、湖州市领军人才。


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发言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热门排行
1
近日,研究者用取向和随机排列的聚己内酯(PCL)或聚l乳酸(PLLA)纤维制成了电纺丝神经导管。引导桥接了一个10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并在选定的组中添加了一个来自自体间质血管分数(SVF)的细胞移植。
2
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