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910-119
首页 > 综合资讯 > 学术快讯 > 详情
山东大学李阳&济南大学牛闳森:仿生SA-FA双受体静-动态互作增强型智能手势与材料认知电子皮肤
2025/8/20 16:16:09 admin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皮肤(e-skin)作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重要交互界面,受到了广泛关注。人类皮肤之所以能够实现高度复杂的触觉认知,依赖于两类关键的机械感受器:慢适应型(SA)受体(如 Merkel 细胞),对持续压力敏感,能够检测并保持稳定信号;快适应型(FA)受体(如 Meissner 小体、Pacinian 小体),对快速变化的机械刺激敏感,适合感知轻触、震动与瞬态变化。这种 SA 与 FA 的双受体协同构成了人类触觉的核心机制,使得我们不仅能感知外部环境,还能对物体进行认知与判断(如材料硬度、表面质感、物种类别)。


近年来,受人体触觉系统启发,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仿生电子皮肤架构:压阻型、压电型和电容型电子皮肤,主要模拟SA受体,用于持续压力和应力检测;摩擦电型、压电型电子皮肤,则多用于FA受体功能的仿生,能够快速响应振动与瞬态刺激。然而,这些工作大多局限于单一受体功能的模仿,导致系统难以实现多维度触觉信息的综合获取,更无法完成自主学习与高阶认知。尤其是在手势识别与材料硬/软度感知等任务中,单一模式的电子皮肤往往存在:识别准确率有限,在复杂环境中稳定性不足;可用性示范不足,多依赖外部辅助信号处理;自主性不够,缺乏对触觉信息的多维融合与高层次解读。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一种兼具SA与FA功能的仿生双受体电子皮肤,并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设计实现对多维度触觉信息的自主感知与认知,已成为电子皮肤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亟待突破的核心难题。


1.png


2. 研究成果

尽管已有研究尝试通过电容、压阻、摩擦电等不同机制实现电子皮肤的多样化感知,但大多数方案仍停留在单一模态触觉的获取,难以支撑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认知。例如,基于电容的传感器在持续压力检测上性能突出,但对瞬时信号响应不足;摩擦电与压电型器件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却缺乏稳定的静态感知能力。这种“单一感知模式”的局限,导致现有系统在手势识别的鲁棒性、材料硬/软度判别的精度、以及多维信息融合的自主性方面,仍与人类皮肤存在明显差距。

为突破这一瓶颈,山东大学李阳教授团队联合韩国光云大学、济南大学团队,提出了一种仿生SA-FA双受体(BDR)电子皮肤,通过静态-动态互作增强机制深度融合SA与FA的功能特征,在单一器件中实现了稳定压力检测与快速瞬态响应的统一,为电子皮肤跨入“认知级”发展奠定了基础。该电子皮肤由两部分构成:离子水凝胶微金字塔结构单元(仿SA受体),具备线性灵敏度高达172 kPa⁻¹(30 kPa范围)、响应/恢复时间仅11.2 ms、检测下限低至0.5 Pa;静电纺丝TPU/绢云母纤维摩擦电单元(仿FA受体),具有优异的自供能特性和材料识别能力。基于此创新,研究团队构建了两个系统验证其性能。


智能手套认知系统:利用电容与电压双通道信号,结合深度神经网络(DNN),实现对7种手语动作的精准识别,平均准确率达99.3%,并可实时驱动机械手完成复杂交互。智能自主材料认知系统:将BDR电子皮肤集成至机器人手指,结合1D-CNN算法,仅需一次触摸即可识别材料的电负性、硬/软度及类别(Ecoflex、PVDF、HDPE、纸张、PET、PU),平均准确率达96.2%,并能在可视化界面实时显示。相关成果以“Bio-Inspired SA-FA Bionic Dual Receptor Electronic Skin for Intelligent Gesture and Material Cognition Systems Enhanced by Static-Dynamic Mutual Interac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 《Advanced Science》。山东大学李浩博士为第一作者,济南大学牛闳森教授、韩国光云大学金南英教授、金恩城教授、山东大学李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3.图文导读


image (1).png

图 1.基于 BDR 电子皮肤的智能触觉认知系统构造图。


image (2).png

图2. BDR 电子皮肤的压电电容特性。


image (3).png

图3. BDR 电子皮肤的摩擦电特性。


image (4).png

图4. 智能手套认知系统演示。


image (5).png

图5. 智能自主材料认知系统演示。


文献链接

Bio-Inspired SA-FA Bionic Dual Receptor Electronic Skin for Intelligent Gesture and Material Cognition Systems Enhanced by Static-Dynamic Mutual Interaction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9740



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发言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热门排行
1
近日,研究者用取向和随机排列的聚己内酯(PCL)或聚l乳酸(PLLA)纤维制成了电纺丝神经导管。引导桥接了一个10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并在选定的组中添加了一个来自自体间质血管分数(SVF)的细胞移植。
2
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