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910-119
首页 > 综合资讯 > 学术快讯 > 详情
青岛大学龙云泽教授团队:稳恒磁场对NiRuO2纳米纤维在电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中的影响
2025/8/18 15:40:01 admin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严峻,开发高效、稳定的析氢/析氧催化剂,成为实现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广泛研究的Ru基电催化剂在析氧反应OER中存在动力学缓慢的固有缺陷,同时在析氢反应HER中面临较高的水分解自由能垒,严重制约整体催化效率。此外,Ru基催化剂的性能提升正逼近技术上限,亟需探索新型催化剂设计策略以突破现有瓶颈。


1.png

近日,青岛大学龙云泽教授团队(论文第一作者是硕士生李凌云和博士生刘进华,通讯作者是杨文华、李凯、张俊和龙云泽)在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ffects of Steady Magnetic Fields on NiRuO2 Nanofibers for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n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研究者通过静电纺丝结合煅烧处理,制备出镍掺杂二氧化钌纳米纤维催化剂,在外加稳恒磁场(800 mT)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10 mA cm-2电流密度下,析氧反应OER过电位降至280 mV,析氢反应HER过电位仅为1 mV。


研究发现,磁场可驱动自旋态由高自旋向低自旋转变,增强催化活性位点与反应中间体的相互作用;增强M-3d与O-2p轨道的杂化作用,优化电子耦合效应和电催化性能。该工作不仅揭示了自旋态对催化路径的深远影响,也为开发高效电解水催化剂、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2.png

图1:NiRuO2纳米纤维NFs的形貌表征。


如图1,通过各项形貌表征证明了NiRuO2纳米纤维NFs的成功制备。SEM(图1a)、TEM(图1b、c)显示纤维表面粗糙,有利于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促进电催化反应高效进行。HRTEM(图1d)表明RuO2的金红石型结构未被破坏;选区电子衍射图谱(图1e)显示出清晰的多晶衍射环,证实其多晶特性;元素映射图(图1f)证实了Ni、Ru、O元素在纤维中的共存及均匀分布。


3.jpeg

图2:NiRuO2纳米纤维NFs的结构表征及磁性表征。


如图2,通过XRD(图2a)、Raman(图2b)和XPS(图2c、d)表征结果证实了Ni成功掺杂进入了RuO2的晶格体系当中,使其电子结构发生改变。磁滞回线(图2e)显示NiRuO2 NFs在室温下表现出弱残余磁化和中等饱和磁化,引入Ni后导致了更强的磁响应。M-T(图2f)显示出明显的反铁磁行为,证明主体结构为RuO2。


4.jpeg

图3:NiRuO2纳米纤维NFs的HER和OER电催化性能。


NiRuO2 NFs催化剂具有高效且稳定的HER和OER性能(图3a、c),远超纯RuO2 NFs催化剂。在稳恒磁场作用下,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磁场强度为800 mT时,在10 mA cm-2电流密度下,OER过电位为280 mV、HER过电位为1 mV。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反应动力学(图3e中Tafel斜率降低)及极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图3f)。此外,NiRuO2 NFs在有磁和无磁条件下均展现出卓越的长期稳定性(图3h)。


5.jpeg

图4:理论计算及机理分析。


通过准原位M-T测试得到的磁化率曲线(图4a、b)显示,磁场引入可增加低自旋占有率,诱导自旋态从高自旋向低自旋转变。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d带中心下移(图4c),降低了活性位点与含氧中间体间的吸附强度。同时,高/低自旋态下关键中间体键级的计算(图4d)显示低自旋可降低活性自由基团的键级,减弱中间体吸附促进反应动力学。此外,磁场显著降低了氧化物路径机制OPM(oxide path mechanism)的反应能垒(图4e),有效提升电解水效率。

综上,这项工作成功制备了镍掺杂的RuO2纳米纤维催化剂,通过外加磁场的调控,实现了对电子自旋态的精准优化(高自旋到低自旋转变),显著地提高了催化剂的HER以及OER活性。该策略为设计高效、磁性可调的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思路。


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039/D5TA04061B


人物简介:

杨文华,青岛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及其电子结构与调控的微观机理研究,具体包括超导材料的理论设计与机理探索、能源物理及器件、催化材料的机理计算研究等方向,并在Phys. Rev. B, Adv. Funct. Mater., Appl. Phys. Lett., Nano Lett.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李凯,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9-202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进行博士联合培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1项。主要从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物理、磁学与磁性材料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目前,在Nucl. Fusion、Plasma Phys. Control Fusion、Chin. Phys. B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张俊,青岛大学物理学院特聘教授,青岛大学先进纳米纤维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青岛市纳米空滤技术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静电纺丝装置的开发以及纳米纤维材料在光学、抗菌敷料、能源和催化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Materials Horizons等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4本。研究成果曾被青岛日报社、新浪网等媒体报道。2020年荣获国防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荣获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


龙云泽,青岛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先进纳米纤维创新研究院院长,山东省中法纳米纤维和光电器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静电纺丝功能微纳米纤维)主任,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杰青,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长期从事静电纺丝技术、功能纳米纤维的制备以及在能源催化、伤口敷料、过滤分离、传感器、纺织面料等方面的应用。在Chem. Soc. Rev., Prog. Polym. Sci., Prog. Mater. Sci., Nature Mater.,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ngew. Chem.等发表论文500多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以及中国高被引学者);参编英文专著13本;授权国内专利150余项,国外专利7项,转让/许可专利17项。获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国防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


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发言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热门排行
1
近日,研究者用取向和随机排列的聚己内酯(PCL)或聚l乳酸(PLLA)纤维制成了电纺丝神经导管。引导桥接了一个10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并在选定的组中添加了一个来自自体间质血管分数(SVF)的细胞移植。
2
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