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及颅颌面骨缺损的大面积修复是一项重大临床挑战。尽管引导骨再生(GBR)膜已被广泛应用,但传统多组分GBR膜还存在单一功能、结构复杂和稳定性差的局限性,这在感染性病例中尤为突出。因此开发兼具成骨、抗菌功能,同时平衡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的GBR膜尤为重要。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陈强教授团队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Polylactic acid-Ag@Sr composite membranes with balanced osteogenic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for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研究者通过一锅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出自兼具成骨、抗菌、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PLA)/双功能核壳结构纳米颗粒(Ag@MSN@Sr)复合纤维膜。
该设计通过Ag-Sr “一箭双雕”的协同作用策略,实现感染性骨再生。其中核壳结构纳米颗粒中的“Ag核”通过持续释放Ag⁺发挥广谱抗菌作用,预防植入后感染;介孔中负载的Sr²⁺则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并刺激胶原生成以协同增强骨形成。MSN壳层不仅精准调控双离子释放动力学,其Si-OH基团更可缓冲PLA降解酸性产物,营造骨修复有利微环境。
图1: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设计思路。
通过系统的表征PLA-Ag@Sr复合膜的理化/力学性能及离子释放行为,结合体外细胞相容性、抗菌性和成骨活性评价,并采用大鼠颅骨感染模型与缺损模型进行体内验证。结果表明:PLA-Ag@Sr膜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力学强度、成骨能力和抗菌性能,展现出显著的GBR应用潜力。
图2: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造和形态。
通过“一石二鸟”的材料构建策略,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Ag/Sr共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Sr),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如图2所示,PLA-Ag@Sr 的SEM图像显示纤维形貌均匀,掺杂颗粒在纤维上均匀负载,颗粒掺入后,PLA纤维直径从518 ± 160 nm显著减小至208±72 nm (PLA-Ag@Sr)。
图3: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理化性能表征。
如图3c所示,PLA-Ag@Sr的水接触角为50.9 ± 3.5°,具有适中的亲水性,这利于细胞铺展。如图2d-e所示,PLA-Ag与PLA-Ag@Sr膜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表明:相较于纯PLA膜(弹性模量8.5±0.8 MPa),纳米颗粒的引入使PLA-Ag与PLA-Ag@Sr的模量分别提升27.1%(10.8±1.9 MPa)和56.5%(13.3±0.5 MPa),这归因于纳米粒的引入。PLA-Ag@Sr膜还展现出卓越的力学适应性—720°扭转后无破损(图3f)、4N拉力下拉长50%不断裂(图2g),甚至可承载500g重量(图3h),满足临床GBR膜对力学性能的需求。离子释放研究(图3i-j)显示:PLA-Ag@Sr通过核壳结构(Ag@MSN@Sr)实现双离子协同控释——Ag⁺在植入后24小时内快速释放(预防早期细菌定植),而Sr²⁺持续释放21天(匹配骨愈合周期)。
图4: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体外抗菌性能。
图5: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能
图6: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体外成骨性能
图7: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体内成骨性能
图8:PLA-Ag@Sr复合纳米纤维膜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能
此外,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PLA-Ag@Sr复合膜展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率>99%。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生物相容性能和促成骨性能,可以上调RUNX2、COLIα、OCN、OPG、OST等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显著促进矿化结节形成。该研究为构建抗感染、促骨再生一体化的GBR平台提供了新策略,也为多功能静电纺丝薄膜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813025057824
人物简介:
陈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曾获陕西省“杰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新星”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包括仿生涂层材料、纳米药物递送材料、聚合物基功能涂层材料,具体涉及表面改性新方法、多尺度材料界面设计及合成、结构功能一体化以及改性材料服役可靠性评估等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材料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公开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口国家级纵向项目等10项,其中牵头千万级重大项目2项,总经费逾5500万元。担任《Adv Compos Hybrid Mater》、《橡塑模具与装备》等期刊编委,《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Advanced Manufacturing》、《飞机设计》等期刊青年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