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910-119
首页 > 综合资讯 > 学术快讯 > 详情
厦门大学伊晓东教授&陈洲助理教授&张志昊副教授:优化电催化CO2RR电解液微环境以提高甲酸的电合成效率
2025/2/25 15:36:25 admin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₂RR)生成高价值液体甲酸(HCOOH)被认为是一种解决能源和可持续性挑战的有前景的方法。铟基催化剂因其在电催化CO₂RR生成甲酸中表现出的高效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主要归功于它们缓慢的析氢反应(HER)动力学。然而,当前铟基CO₂RR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仍不够理想,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此外,只有少数铟基CO₂RR催化剂能够在连续还原操作中保持长期稳定性,尤其是在恶劣的酸性/碱性介质和高电流密度下。这给CO₂电解器适用的电解质介质和催化剂的开发带来了重大挑战。


 

 

 

近日,厦门大学伊晓东、陈洲、张志昊等人在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ailoring the electrolyte microenvironment of indium catalysts for enhanced formic acid electrosynthesis”。研究者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合成了富含氧空位的In₂O₃纳米纤维。结果表明,500-In₂O₃在将CO₂RR转化为甲酸(HCOOH)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在-600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实现了92.1%的甲酸法拉第效率(FE)。此外,它在中性电解液中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在-300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能够持续运行100小时以上。与未修饰的铟催化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研究者成功设计了一种双电极系统,能够在阴极和阳极同时产生甲酸。在-100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该系统实现了12.5%的能量消耗降低和39.9%的电能转换效率显著提升。


图1:(a) 电催化剂合成过程的示意图。(b) 和 (c) 500-In₂O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d) 500-In₂O₃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e) 500-In₂O₃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f) 500-In₂O₃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案。(g) 500-In₂O₃的对应元素分布图。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合成了纤维状的氧化铟(In₂O₃),并通过改变煅烧温度来调控In₂O₃中的氧空位。根据不同的温度,得到的材料分别被命名为400-In₂O₃、500-In₂O₃和600-In₂O₃(图1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400-In₂O₃、500-In₂O₃和600-In₂O₃样品均保持了一致的纳米纤维形貌,直径约为300纳米(图1b、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1d)进一步证实了500-In₂O₃的纳米纤维结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图1e)清晰地显示了0.18纳米、0.42纳米和0.30纳米的晶格间距,分别对应于In₂O₃的(440)、(112)和(222)晶面。图1f中的电子衍射图进一步确认了这些晶面的存在。500-In₂O₃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STEM)图像显示了铟(In)和氧(O)元素在整个样品中的均匀分布(图1g)。


图3:(a) 400-In₂O₃、500-In₂O₃和600-In₂O₃的XRD谱。(b) 400-In₂O₃、500-In₂O₃和600-In₂O₃的In 3d XPS谱。(c) 400-In₂O₃、500-In₂O₃和600-In₂O₃的O 1s XPS谱。


图2a展示了经过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的In₂O₃的X射线衍射图谱(XRD)。所有样品均显示出In₂O₃(PDF #06-0416)的特征衍射峰,表明不同的退火温度并未改变In₂O₃的晶体结构。铟(In)3d XPS谱图显示出两个峰,分别位于451.9 eV和443.4 eV,分别归属于In 3d₃/₂和In 3d₅/₂,进一步确认了In₂O₃的成功合成。氧(O)1s XPS谱图在529.6 eV和531.6 eV附近显示出两个峰(图2c),分别归因于晶格氧(OL)和空位氧(OD),其中500-In₂O₃显示出最高的OD浓度(26.55%)。


图3:In₂O₃电催化剂的电化学CO₂还原性能。(a) 400-In₂O₃、(b) 500-In₂O₃和(c) 600-In₂O₃在1 M KCl电解液中的产物法拉第效率(FE)。(d) 铟基CO₂RR催化剂的甲酸法拉第效率(FEₘaₓ)及其对应的电流密度。(e) 500-In₂O₃在1 M KCl电解液中-300 mA cm⁻²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图4: (a) 吸附了∗OCHO的Cl-In (101)表面的Bader电荷分布图。(b) In、Cl-In、Br-In、I-In的CO₂到HCOOH的转化过程。(c) In、Cl-In、Br-In、I-In的析氢反应(HER)。图示表示相应的几何吸附模型。(d) 卤素离子吸附在铟表面的CO₂RR机制图。

  

随后,对有无不同卤素吸附的铟(101)表面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深入了解吸附卤素对CO₂RR选择性的影响。在有无卤素吸附的铟(101)表面上,CO₂、COOH、CO、OCHO、HCOOH和H的优化吸附构型,以及铟(101)表面吸附*OCHO的Bader电荷分布图,如图4(a)所示。基于实验和DFT计算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的卤素原子在CO₂RR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铟表面上的溴(Br)和碘(I)有助于水的解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析氢反应(HER)。相比之下,氯(Cl)的吸附调节了水的解离,以平衡CO₂的活化,并降低了∗HCOOH的形成能量。因此,氯修饰的铟催化剂展现出了卓越的电催化CO₂RR生成甲酸的性能(图4d)。这些见解对于在温和条件下,利用天然海水作为电解质进行选择性CO₂RR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阳极氧气进化反应(OER)的动力学缓慢,用有机化合物的电催化选择性氧化来替代OER是一种提高CO₂RR电解池整体能量效率的有效策略。进一步优化了一种将阳极GOR与阴极CO₂RR相结合的混合CO₂RR电解系统(记作GOR//CO₂RR)。该系统不仅提高了能量效率,还实现了高附加值甲酸产品的同步生产,从而大大提高其在电化学CO₂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潜力。


 

图5: (a) 流式电池的示意图。(b) 不同阳极反应下电解池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c) 在1 M KOH/0.1 M甘油溶液中,NiV-LDH电催化甘油氧化反应(GOR)的甲酸法拉第效率。(d) 在1 M KCl溶液中,500-In₂O₃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法拉第效率。(e) 在-300 mA cm⁻²条件下,GOR||CO₂RR系统的稳定性测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25.01.041

 

人物简介:

伊晓东,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光/电CO2、生物质催化转化;低碳烷烃优化利用;新型催化材料合成;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等研究。在Angew. Chem.、CCS Chem.、ACS Catal., Adv. Funct. Mater.、J. Energy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陈洲,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福建省/厦门市高层次人才(C类)。主要从事纳米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构效关系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JACS、ACS Catal.、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J. Energy Chem.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现担任Carbon and Hydrogen等期刊青年编委。


张志昊,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省/厦门市高层次人才(C类)。主要从事微纳米金属、氧化物合成、工艺与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Rare Meta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nergy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发言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热门排行
1
近日,研究者用取向和随机排列的聚己内酯(PCL)或聚l乳酸(PLLA)纤维制成了电纺丝神经导管。引导桥接了一个10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并在选定的组中添加了一个来自自体间质血管分数(SVF)的细胞移植。
2
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