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种类多,盐类组成复杂,传统的水淡化技术存在能耗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难以实现理想的除盐效果。电容去离子(CDI)是一种新兴的水处理工艺,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势,有望实现印染废水的高效除盐。碳基电极受限于双电层吸附特性、共离子效应、较低的孔隙利用率,其脱盐量通常不高,因此,开发基于电容型或电池型法拉第电极材料的混合电容去离子(HCDI)电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近日,青岛大学乜广弟副教授团队联合东北电力大学侯朴赓副教授在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calable NH4V4O10 clusters as functional network nodes on toughened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for hybrid capacitive deionization”。研究者使用新型有机还原剂柠檬酸在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s)表面可控构建NH4V4O10团簇(CNVO)。NH4V4O10团簇作为功能网络节点可以提高CNVO的机械韧性、电化学电容性能和脱盐能力。通过非原位实验表征和DFT计算证实了Na+在CNVO上的吸附机理。由优化的CNVO阴极和PCNFs阳极组成的HCDI电池显示出良好的脱盐能力、快速的除盐速率和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此外,该HCDI电池还可用于多种离子共存的印染回用水的脱盐处理中。本研究为NH4V4O10团簇的可控沉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层状钒基化合物在电容去离子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图1 CNVO的制备过程及形貌结构表征
CNVO柔性膜通过静电纺丝、高温碳化、碱液刻蚀、水热过程制备,其中,NH4V4O10的形貌尺寸与负载量可以通过改变NH4VO3的用量进行调控。随着NH4VO3用量的增加,PCNFs表面的NH4V4O10由分散的片状形貌向花状或海胆状微球形团簇转变,且NH4V4O10团簇及其亚单元的尺寸逐渐增大,负载量逐步提高。
图2 CNVO的晶体结构、表面化学组成、孔结构、力学性能表征
XRD表明CNVO中NH4V4O10为单斜相;XPS谱图证明NH4V4O10中V元素的价态主要是V4+和V5+。随着NH4V4O10负载量的增加,CNVO的比表面积、总孔容、最可几孔径均有所下降。NH4V4O10的引入降低了CNVO的断裂强度,但是提高了断裂伸长率,这是由于较大尺寸的NH4V4O10团簇类似于交联网络节点,使纤维膜变得蓬松,因此,改善了CNVO的韧性。
图3 CNVO的电化学电容性能
电化学电容测试证明了CNVO电极的Na+嵌入/脱嵌赝电容行为。随着NH4V4O10负载量的增加,CNVO的比电容逐渐提高,且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高的倍率性能。电荷存储动力学研究表明,CNVO-3电极的储能过程为电容控制机制;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大,电容贡献比例逐渐提高,这表明电极对Na+嵌入/脱嵌具有快速的电化学响应。
图4 非原位表征Na+嵌入/析出过程
非原位XRD和XPS验证了CNVO-3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在充电时,NH4V4O10的(001)面衍射峰向低角度移动,表明其对应的层间距离增大,这是由Na+的嵌入引起的;在放电阶段,Na+被释放,(001)衍射峰位又回到初始的角度,说明电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此外,充电时低价态V占比较大,而放电时具有相反的变化,这是由于Na+嵌入/脱嵌引起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在充电过程中,明显的Na 1s和Cl 2p峰是因为此时电极表面具有较强的Na+嵌入和共离子吸附。
图5 DFT计算:功函数、吸附能、差分电荷密度
DFT计算表明,在CNVO的异质界面处,电子可自发地从NC向NH4V4O10迁移;带正电的NC和带负电的NH4V4O10可以形成界面电场(IEF),吸附Na+后,CNVO界面电荷重新分布,IEF可以促进电子的迁移,进而有利于加速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此外,CNVO表现出较低的Na+吸附能,表明其对Na+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图6 CNVO基HCDI电池的性能表征
电容去离子测试结果显示,基于优化的CNVO阴极和PCNFs阳极的HCDI系统具有较高的脱盐量、超快的盐移除速率、优异的电荷效率、较低的能耗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CNVO-3电极在印染企业回用水的脱盐处理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4036982
人物简介:
乜广弟,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第五层次,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高性能碳纳米纤维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师从王策教授,随后加入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19-202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John Wang教授课题组进行访问、交流。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纤维材料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30篇),被引用次数超过2900次,H因子=36,其中包括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 SusMat, Nano-Micro Letters,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高水平杂志;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发明专利1项;合著英文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