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002/adfm.202008906
理想的引导骨再生膜(GBRM)不仅可以发挥屏障功能,而且还具有增强成骨能力和抵抗细菌感染的作用。然而,当前可用的膜的生物活性有限。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研究采用连续分步静电纺丝法设计并制备了一种Janus GBRM(JGM)。将羟基磷灰石(HAP)负载随机明胶纤维设计为内表面,以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同时将P(DMC-AMA)负载定向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作为外层以抵抗上皮细胞入侵和细菌感染。体外试验表明,内表面具有增强的成骨作用,同时外表面可调节上皮细胞沿排列方向扩散并杀死接触的细菌。有趣的是,外表面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从而调控良好的骨免疫环境。上述结果表明,JGM同时满足屏障、成骨、抗菌和骨免疫调节功能的关键要求。与商用生物引导膜相比,JGM具有更好的体内骨组织再生性能。这项工作为设计多功能膜/支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组织工程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图1.膜的表征。A)连续分步静电纺丝工艺示意图;B)JGM内表面的SEM图像;C)含HAP的GEL纳米纤维的TEM图像;D)JGM外表面的SEM图像;E)外表面的WCA;F)膜的吸水率;G)膜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2.膜外表面的细胞行为研究。A)接种于JGM和JGMC上的L929细胞在450nm处的CCK8试液吸光度(插图是CCK-8测试后的膜照片,TCP是未处理的对照组);B)接种于JGM和JGM-R上的L929细胞在450nm处的CCK8试液吸光度;C)在JGM上培养5天的L929细胞的CLSM图像;D)在JGM上培养3天的L929细胞的SEM图像(细胞以黄色突出显示);E)在JGM上培养5天的L929细胞的SEM图像;F)在JGM-R上培养3天的L929细胞的SEM图像(红色圆圈标记了生长到纳米纤维内的细胞);G)在JGM外表面上培养1天、4天和7天的L929细胞的3D荧光图像。
图3.膜的直接成骨功能表征。A)培养在膜内表面的MC3T3-E1细胞在450nm处的CCK8试液吸光度;B)接种在JGM内表面的MC3T3-E1细胞的SEM图像;C)培养在内表面的MC3T3-E1细胞的定量ALP活性;D)通过ELISA检测到的OCN蛋白表达;E)培养在内表面的MC3T3-E1细胞的茜素红染色(ARS);F)在JGM内表面上培养1天、4天和7天的MC3T3-E1细胞的3D荧光图像。
图4.抗菌功能评估。A)琼脂平板的照片和相应的细菌生存力分析;B)培养12小时后,JGM外表面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荧光显微镜图像(绿色表示活细菌,红色表示死细菌);C)JGM的抗菌机制示意图。
图5.骨免疫调节功能评估。A)示意图;B)通过RT-PCR检测到的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C)通过RT-PCR检测在条件培养基中培养的hBMSCs的基因表达。
图6.体内骨修复评估。A)操作示意图;B)骨骼的显微CT图像;C)根据显微CT图像分析骨体积分数;D)根据显微CT图像分析骨小梁厚度;E)根据显微CT分析骨小梁分离。
图7.8周时颅骨缺损的组织学分析。A)H&E染色图像;B)Masson三色染色图像(HB,宿主骨;IB,未成熟骨;NB,新骨;C,结缔组织)。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估:C)大鼠皮下植入示意图;D)8周后的H&E染色切片;E)骨愈合机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