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021/acsami.9b21060
控制细菌与不同地形基质粘附的因素仍未完全确定。本研究旨在利用定量数据首次阐明细菌弹性、形状和基质形貌在细菌粘附中的作用。以此为目的,计数了附着在不同直径(0.4-5.5μm)的电纺聚己内酯纤维覆盖的扁平基底上的铜绿假单胞菌DSM 22644、枯草芽孢杆菌DSM 1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SM 20231三种细菌的种群。根据细菌与基底的首选结合位点对细菌细胞群进行分类。利用胶体探针技术评估细菌的硬度和细菌-聚合物表面的粘附能。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根据细菌的硬度和粘附能之间的平衡来解释观测到的种群。该模型还结合了纤维的半径和细菌的大小和形状,可预测在较低硬度水平和更多可用细菌−纤维接触点的粘附增加。由于纤维的无规排列,细菌的粘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的半径。
图1.玻璃表面细菌的典型AFM图像。
图2.胶体探针配置。(a)将胶体球(玻璃)上的细菌轻轻地推向PCL表面(形态1)。(b)将由PCL球制成的胶体探针推向细菌膜(形态2)。
图3.无(F0)和有可变直径纤维(F1-F4)的扁平PCL基底的SEM图像。
图4.铜绿假单胞菌DSM 22644、枯草芽孢杆菌DSM 10S和金黄色假单胞菌DSM 20231粘附在基底F0、F1、F2、F3和F4上的扫描电镜图像。
图5.铜绿假单胞菌DSM 22644不同附着配置:(a)一根纤维(1f)、(b)两根纤维(2f)、(c)三根纤维(3f)、(d)平面(P)、(e)平面和一根纤维(p1f)、(f)平面和两根纤维(p2f)。
图6.(a)-(c)不同观测附着配置上的细菌种群组成:F1-F4基底上的铜绿假单胞菌DSM 22644(a)、枯草芽孢杆菌DMS 10S(B)和金黄色假单胞菌DSM 20231(c),以及(d)F1基底上三种细菌的总种群。
图7.通过材料和方法部分的实验验证获得的细菌典型压缩曲线。(1)胶体球上的细菌被推到PCL表面。(2)玻璃表面上的细菌被PCL胶体球压缩。
图8.通过材料和方法部分的试验配置获得的典型拉伸曲线。(1)将胶体球上的细菌从PCL表面拉开。(2)玻璃表面的细菌被PCL制成的胶体球拉动。在缩回模式下,附着力被确认为最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