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910-119
首页 > 综合资讯 > 行业新闻 > 详情
Small Methods:过滤拦截材料——机理、进展及展望
2019/11/28 22:19:17 admin

大家都知道,高品质的过滤材料应兼具较高的过滤效率和较好的透气性,然而这两个因素常常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除此之外,重量、热稳定性和舒适度等都是评价过滤材料是否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标准。

近日,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在Small Methods上发表题为Advanced Materials for Capturing Particulate Matter: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的评述文章,系统总结了颗粒物拦截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高效拦截材料的设计原则及发展方向。该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拦截材料的研究热点,包括种类丰富的高分子材料、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属材料、具有杀毒作用的MOF材料、耐高温的金属氧化物材料以及质量较轻的蚕丝材料。文章讨论了两种拦截机制,一种是“被动”拦截机制,即材料充当“障碍物”阻隔颗粒运动路径,基于这种拦截机制的材料通常依赖极小尺寸的孔隙紧密排布来实现优异的过滤效果,制备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但随之而来的高气阻极大降低了材料的透气性;另一种是“主动”捕获机制,即利用材料与颗粒物间的作用力来捕获颗粒物,如静电力、库仑力,基于此拦截机制的材料自身拦截能力强,使得材料厚度降低、孔径尺寸减小、透气性增强,但材料选择性小且成本较高。拦截机制的分析对于在不同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片1.jpg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粒径更小的颗粒物,如活性更高、在大气中停留时间更长、输送距离更远的PM1.0,针对它的防护应该作为未来颗粒物拦截材料的研究重点。同时,高拦截率、低风阻和多功能集成的拦截材料应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比如构建具有层次孔结构的多孔过滤材料;对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或结合不同材料,使其兼具两种拦截机制;针对不同环境需求对材料进行杀菌、除臭、降温、保湿等多功能化设计。

这篇评述论文对颗粒污染物拦截材料的设计与构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材料的拦截机制进行了分类。同时,也对拦截材料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推动空气净化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td.201800012

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发言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热门排行
1
近日,研究者用取向和随机排列的聚己内酯(PCL)或聚l乳酸(PLLA)纤维制成了电纺丝神经导管。引导桥接了一个10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并在选定的组中添加了一个来自自体间质血管分数(SVF)的细胞移植。
2
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