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910-119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专家观点 > 详情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4篇IF>10的新成果
2025/4/9 15:50:04 admin

导语

本期内容,易丝帮精选了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在2025年3月发表的4篇IF>10的高分论文。主要介绍纳米纤维在电磁波吸收与屏蔽、被动辐射冷却、隔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供大家了解参考。


1、Adv. Compos. Hybrid Mater.(IF 23.2):Co-N共掺杂碳纳米管的自催化生长,用于多级碳质微波吸收器


1.png

image (1).png


➣背景:近年来,合理构建层次化的多异质界面微结构已成为获得轻质、优异的金属有机框架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策略。


➣方法: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刘虎等人通过在三维(3D)三聚氰胺泡沫(MF)表面原位生长 ZIF-67 MOF 纳米片,然后采用热解自催化过程,制备了具有多异界面的分层 MOF 衍生的 Co-N 共掺杂碳纳米管改性泡沫碳(Co-NC@CF)。


➣创新点1:除了电介质-磁双重损耗机制的协同效应外,Co-NC@CF的分层异质和多孔结构还表现出良好的阻抗匹配、多极化损耗以及多重反射和散射。此外, N 掺杂原子和缺陷对于增强界面/偶极极化至关重要,增强了 EMW 耗散性能。


➣创新点2:改变热解自催化Co-N共掺杂CNTs的温度,可有效地调节Co-NC@CF的EMW吸收性能,Co-NC@CF-800在14.96 GHz下,在2.25 mm的厚度下具有最强的EMW吸收能力。

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4-01209-6


2、Adv. Fiber Mater. ( IF 17.2 ) :可拉伸热塑性聚氨酯/氮化硼纳米片织物,用于多场景被动辐射冷却


image (2).png

image (3).png


➣挑战:具有高太阳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的被动式辐射冷却织物在个人冷却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前景。然而,目前大多数被动辐射冷却织物忽视了其固有的导热性,导致人体皮肤到环境的热量传递无效。


➣方法:郑州大学刘春太教授、刘宪虎教授、冯跃战副教授通过一步静电纺丝法制备高各向异性导热热塑性聚氨酯/氮化硼纳米片(TPU/BNNS)织物,将导热冷却机理引入被动辐射冷却织物中。


➣创新点1:这种高各向异性使得沿面内方向的快速热传递能够散热,同时阻挡外部热量沿面外方向的渗透,从而达到有效的传导冷却效果。此外,BNNS的加入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散射位点,进一步将织物的太阳反射率提高到95%。


➣创新点2:结合TPU和BNNS的本征基团所提供的高发射率(92.9%),该织物具有良好的辐射冷却能力。因此,在被动辐射冷却和导电冷却的双重作用下,TPU/BNNS织物实现了12.4℃的亚环境冷却和10.7℃的个人冷却。

https://doi.org/10.1007/s42765-025-00526-9


3、Adv. Compos. Hybrid Mater.(IF 23.2):夹层结构SiO2/SWCNT@Ni复合薄膜,在极端环境下具有优异电磁屏蔽和隔热性能


image (4).png

image (5).png


➣挑战:随着对太空极端环境的不断探索,强烈的太空辐射和极端高温环境给航天员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方法: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潘朵,以SiO2纳米纤维、单壁碳纳米管(SWCNT)的聚乙烯醇(PVA)溶液和Ni(NO3)2为原料,采用高温碳还原工艺制备了具有电磁屏蔽和隔热性能的SiO2/SWCNT@Ni复合薄膜。


➣创新点:当单壁碳纳米管含量为 9 wt% 时,SiO2/SWCNT9@Ni 的平均 EMI SET 为 39.4 dB,热导率为 0.0405 W/m·K。此外,SiO2/SWCNT9@Ni 显示出良好的阻燃性能。

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5-01235-y


4、Chem. Eng. J. ( IF 13.3 ):双皱银涂层增强可穿戴面料的可拉伸电磁干扰屏蔽和多源加热

image (6).png

image (7).png

➣挑战:在电磁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发可拉伸屏蔽电磁干扰(EMI)的可穿戴织物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弹性基体和刚性导电网络之间的模量存在显著差异,实现令人满意的可拉伸屏蔽能力是具有挑战性的。


➣方法: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苏凤梅副教授在预拉伸热塑性聚氨酯(TPU)静电纺丝织物上原位锚定银涂层,构建了织物表面宏观皱褶和纳米纤维表面微观皱褶的双皱褶导电网络。


➣创新点1:独特的几何双皱结构不仅通过增强多重反射/散射,将电磁干扰屏蔽性能从57.9 dB提高到77.8 dB。


➣创新点2: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保护导电网络在拉伸过程中不受损坏,实现可拉伸的EMI屏蔽性能,在100%拉伸变形下保持36 dB的有效屏蔽。在应变恢复后,EMI屏蔽性能可以恢复到初始水平,即使在循环拉伸500次后仍保持在65 dB以上。


➣创新点3:此外,双皱结构赋予织物可拉伸的焦耳加热和光热转换能力,从而实现可控的个人热管理。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1526



网友评论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发言
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分享